中新經緯9月18日電 題:應繼續(xù)堅持“降準優(yōu)于降息”的政策取向
作者 盛松成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院長、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
在全球主要經濟體普遍進入降息周期、美聯(lián)儲也開啟寬松轉向的背景下,中國貨幣政策如何選擇備受關注。筆者認為,中國應堅持“降準優(yōu)于降息”的政策取向。這不僅是一個技術選擇,更是由中國金融體系的結構性特征所決定的。
從政策工具使用頻率看,中國近年來更倚重降準而非降息。從2018年以來,中國多次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(降準),相比之下,政策利率調整次數(shù)較少,且調整幅度有限。
這說明,中國貨幣政策的主軸是通過流動性釋放來支持經濟,而非大幅壓低利率水平。
為什么沒有一降到底?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商業(yè)銀行的凈息差壓力。截至今年二季度末,商業(yè)銀行凈息差為1.42%。
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一指標——因為中國是以間接融資為主的國家,一旦利率大幅下行,可能直接威脅商業(yè)銀行的穩(wěn)健運行,進而影響整個實體經濟的資金供給。而美國屬于典型的直接融資主導型經濟體。因此,美國降息對銀行體系的沖擊相對可控。正因如此,中國不能像美國那樣“一降到底”。
2020年3月,美聯(lián)儲在疫情沖擊下將準備金率降至零,如今已完全取消法定準備金要求。而中國仍保留著法定準備金制度,這恰恰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政策空間。中國目前的平均準備金率為6.2%,在全球范圍內仍處于中等偏上水平,每下調0.5個百分點,即可釋放約1萬億元的長期資金,操作空間和傳導效率兼具。
降準將增加商業(yè)銀行可自由使用的資金,可以更好地支持積極的財政政策。如果降準,商業(yè)銀行就可以有更多資金購買國債和地方債,這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的方式之一。
與財政政策可以直接介入經濟活動不同,貨幣政策一般是間接發(fā)揮作用的,需要商業(yè)銀行甚至整個金融體系的配合,其實施效果在相當程度上受市場反饋的影響。目前我國金融機構超儲率較低,降準對調節(jié)市場流動性較為有效。
我國消費和投資的利率彈性較低,降息對刺激消費、投資作用有限,因此不具備持續(xù)大幅降息的基礎。對居民而言,利率下降意味著存款收益減少,財富效應減弱,反而可能抑制消費。
今年7月,居民存款減少1.11萬億元,同比多減7800億元。而非銀行業(yè)金融機構存款單月增加2.14萬億元——這背后,正是居民儲蓄向理財、基金等非銀渠道的轉移。筆者認為,這一現(xiàn)象與存款利率持續(xù)下行密切相關。
對企業(yè)而言,投資決策更多取決于市場前景、盈利預期和風險判斷,而非利率的小幅波動。因此,單純依靠降息難以有效撬動企業(yè)投資。反觀降準,它釋放的是長期、穩(wěn)定的低成本資金,更有利于改善銀行信貸供給能力,從而精準支持實體經濟。
當然,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沒有降息空間。筆者認為,當前仍具備適度降息的條件:一是物價水平持續(xù)偏低,實際利率偏高,存在調整空間;二是人民幣匯率兌美元呈現(xiàn)小幅緩慢升值態(tài)勢,外部壓力緩解;三是美國已開啟降息周期,9月的降息,為中國貨幣政策提供了更有利的外部環(huán)境。
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中國獨有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正在發(fā)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2025年5月的這次操作中,央行在下調政策利率的同時,還下調結構性貨幣政策利率0.25個百分點,包括各類專項結構性政策利率、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,結構性工具降息幅度更大。
近年來,中國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不斷創(chuàng)新,也發(fā)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,主要是兩個方面:一是支持經濟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(如小微企業(yè)、防范化解房地產風險等);二是支持重點領域,比如最近十年來特別強調科技創(chuàng)新、產業(yè)升級換代、先進制造、綠色發(fā)展等,推動經濟高質量發(fā)展。截至2024年末,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約占人民幣銀行總資產14.2%。
綜上所述,筆者認為,在當前經濟形勢下,中國應繼續(xù)堅持“降準優(yōu)于降息”的政策取向。降準既能釋放長期流動性,又不直接沖擊銀行凈息差;既能支持財政發(fā)力,又能避免過度刺激帶來的金融風險。而結構性工具則可彌補總量政策的不足,實現(xiàn)精準支持。這是符合中國國情、可持續(xù)、有韌性的貨幣政策路徑。(中新經緯APP)
中新經緯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,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
責任編輯:張寧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[京B2-20230170] [京ICP備17012796號-1]
[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] [互聯(lián)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:京(2022)0000107]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8513525309 報料郵箱(可文字、音視頻):zhongxinjingwei@chinanews.com.cn
Copyright ©2017-2025 jwview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